隨著證監(jiān)會清整聯辦現場檢查工作的結束,以28號文為背書的第二輪交易所清理整頓似乎進入了尾聲。待各地證監(jiān)局將文件材料匯集至中央統(tǒng)一得出結論后,此輪清理整頓也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。
那么,對于國內現貨市場的上游牽頭者——交易所群體而言,“后清理整頓”時代的行業(yè)將是一幅怎樣的新面貌,交易所自身又應如何采取行動順應時勢呢?為了解答這一問題。
清理整頓——現貨市場的及時雨
在談及證監(jiān)會現場檢查工作以及第二輪交易所清理整頓這一問題時,成總作出了這樣的評價:現貨市場的清理整頓工作宛如一場及時雨,在其無差別的徹底沖刷下,市場潛藏的幾乎所有負面元素被一一揭示出來。
他描述到,“在這次清理整頓中,一些非合規(guī)交易平臺藏著掖著的問題,包括代客理財、對賭、篡改數據等均大白于天下,這些‘老鼠屎’也不免將面臨關、停、并、轉的境遇。”
成總補充道,眼下證監(jiān)會現場檢查工作的結果尚未出爐,各地證監(jiān)局需要將文件材料匯集至中央后統(tǒng)一得出結論,目前這一工作仍在進行之中,但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可以開始針對性地解決了。
整頓在于修繕而非一棍子打死
成總告訴交易中國,無論是國務院、證監(jiān)會還是其他地方監(jiān)管機構,對各類交易場所進行清理整頓只是一種手段,而非目的。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最終仍將是向著健康、合規(guī)的方向邁進。
他表示,“清理整頓的結果絕對不會對交易場所進行絞殺。此前市場所傳言的每個省市只保留少量的交易場所,貴金屬類交易所將只剩20家之類的說辭,顯得過于危言聳聽了。”
成總提到,2011年發(fā)布的38號文,2012年發(fā)布的37號文,直至2014年的28號文發(fā)布并執(zhí)行以來,各地確定被關停的交易場所數量并不顯著,同時還有許多新興交易所“逆勢”成立,可以看出清理整頓并未損害市場的活性。
“后清理整頓”時代的籌備工作
隨著由證監(jiān)會28號文引領的第二輪交易所清理整頓暫告段落,各大交易所也在著手為“后清理整頓”時代預先奠定基礎。對于海西商品交易所來說,在交易品種方面多下功夫是該交易所即期的重要課題。
A. 新交易品種接連上市
成總告訴交易中國,為了進一步拓寬廣大投資者的投資渠道,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需求,繼6月份推出現貨銅交易產品獲得市場強烈反響后,交易所又將于11月3日正式上線現貨鋁和現貨鎳產品,目前前期相關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。
成總還透露稱,除上述交易品種外,海商所還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原油產品的上市,預計這一籌備工作將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。
B. 現有交易品種的優(yōu)化
對于現有交易品種,海商所也將對其進一步優(yōu)化,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提高吸引力。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包括新增50KG白銀合約,使得交易所白銀品種的合約隊列擴充至4個(1KG,5KG,15KG,50KG).
成總補充道,合約細節(jié)方面,海商所計劃從杠桿比例和點差等方面入手強化合約的競爭力。其透漏稱,杠桿比例可能會由最高20倍調整至最高25倍或33倍;點差則可能由雙向萬八調整至雙向萬六。
展望未來交易模式
當被問及“后清理整頓”時代能夠為真正市場、監(jiān)管者所接受的交易模式將會是怎樣的形式時,成總表示,從目前來看,一個由政府牽頭的交易模式應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風險。
成總坦言,“監(jiān)管機構對于合規(guī)交易平臺的主要認定標準無非是兩點。資金安全,客戶的交易資金不能面臨被卷走跑路的風險;公信力,交易數據不能任由交易平臺拉上拉下。”
成總指出,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,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剝離,由政府來主導這一模式。海商所此前也就相關想法與福州市政府方面進行溝通,未來可能也會遵循這一思路。
關于海西商品交易所
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的戰(zhàn)略部署,加快推進福建省經濟體制創(chuàng)新和產業(yè)轉型升級,海西商品交易所在相關政府的支持下應運而生。海商所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家大宗商品類現貨電子服務交易所。交易所以電子商務技術為依托,與銀行結算系統(tǒng)、倉儲物流系統(tǒng)、風險管控系統(tǒng)、信息發(fā)布等系統(tǒng)相銜接,通過現貨交易商管理、商品管理、交易管理、結算管理、風險監(jiān)控、交割管理等配套服務功能,集現貨交易、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于一身,“立足現貨,服務現貨”,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宗旨。
海商所將牢牢把握海西經濟區(qū)和海峽兩岸的發(fā)展機遇,致力于發(fā)展成為立足海西、服務全國、輻射海峽兩岸的商品交易平臺、物流服務平臺、信息咨詢和交流平臺。不斷鞏固和提升福建省作為全國重要茶產品、海產品、能源和礦產等特色商品生產基地的地位和功能,打造頗具海西特色的電子商務中心、物流中心和區(qū)域性金融中心,加快完善城市功能、增強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,為振興福建省經濟賦予新使命、注入新動力。